衡陽保衛戰后傳(八首)
衡陽市區岳屏公園山頭上的衡陽保衛戰雕塑甘建華攝
衡陽保衛戰后傳
——紀念方略先生
此刻在杭州,一個晴熱高溫的午后
有消息自衡陽傳來,卻令我
后頸窩冒出一絲絲涼意
人們說他走了,高血壓中風
猝死于寓所浴室,身邊無一親朋
唯有窗外,知了不歇氣地哀鳴
而在十一天前的上午,我曾經登樓
邀請他,參加一個朋友間小聚
起初開心地應允,孰料,再去接他
卻像一個羞澀的男生,揉著惺忪的眼睛
連撓幾下頭皮:實在不好意思
我想睡覺,我想睡覺,我只想睡覺
彼時的他,上穿一件白色有漬的背心
下著一條三角短褲,手中端的是
一碗方便面。踟躕良久
不忍離去,他卻笑了,連聲催促
快去玩吧,別讓人家久等
有什么趣聞,回頭與我說說
而在一個多月前的夜晚,銀泰紅城
朦朧的小區燈火,怡然散步間
驚回首,他自外面晃晃悠悠地進來
手中提著一大塑料袋方便面
說是保姆來而又去,自己不喜做飯
只好依靠它堅持抗戰,聊勝于無
仿佛是我個人的歉疚,攙扶著他
回到26棟1107房間。桌上攤開一本
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
問我可曾讀過,打算寫篇書評
似有神靈指引,我們玩了一個自拍
如今想來,可是他人世間最后的留影?
這座他父親方先覺拼死保衛過的城市
也是他讀過三年小學的地方。此后經年
羈旅孤島臺灣,吹拂歐風美雨
都無法抹去衡陽映像。恰是九年前
他毅然選擇定居于斯,孤獨守望家園
遂成為一張融入我們集體記憶的臉
(2019/6/28,杭州)
陸家新屋懷抗戰老兵盧慶貽
彈洞依然清晰可見,就像一只只
巨大的眼睛,向天發出悲鳴
衡陽保衛戰老兵
盧慶貽
卻在這個寒冷的冬日
合上了眼睛
他的血曾經是熱的,熱得滾燙
尚未滿十六歲的湘潭伢子
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
毅然扛起大槍
走向衡陽
保衛這座英雄的城市
他是第十軍最年輕的戰士
年輕,也有年輕的好處
只要活得足夠韌性
就能經見塵世間更多的風雨
就能長相廝守
星空下的英烈忠魂
——來生再見!
這是他遵方先覺將軍之命
給重慶蔣委員長發出的
最后一電
如今,成了他與衡陽人的
最后相約
(2023/1/10,衡陽)
馬嶺探尋祖父玉林公抗日舊戰場
偶爾掠過臉頰的雨絲
帶著山野間草木的氣息
柞樹坳,馬嶺,在四十公里外
等候開啟一段
父老傳頌的抗戰故事
講雅塘的風
吹著我們,翻越五嶺連峰
向導的柴刀,劈開一叢叢荊棘
像劈開八十一年前
凝固的硝煙
土坡,突然矮下去
三道戰壕
是大地沒來得及愈合的傷口
指尖碰著夯土的涼意
卻觸到滲進巖層尚存的體溫
見諸省市縣志,我的祖父
善使各種冷兵器
那一夜,借著日寇的照明彈
轉瞬間,刀劈六名鬼子
將敵我雙方都看花了眼
可笑木澤少佐,空有武士道精神
終敵不過衡陽南鄉拳王
乖乖地束手就擒
彼時戰火,將祖父身后的暮色
燒得通紅,刀尖滴血
我從地上撿起兩枚彈殼
貼在胸口,像捧著兩簇不會熄滅的火
海拔不足三百米的馬嶺
因為祖父的身影
在鄉親們的心里,高過了所有山峰
(2025/6/22,衡南縣柞市鎮)
遙祭抗日英雄王紫劍司令
衡陽淪陷后,南鄉的天地間
比鬼子氣焰更高張的
是王紫劍
衡陽南鄉游擊指揮部司令
從胡丫沖奔出的這只“猴子”
他的諢名無人不知
而他的身影
比風還疾
曾經躋身省府廳堂
后于平江主政
抗戰軍興,帶頭毀家紓難
誓與日寇見個高低
柞樹坳馬嶺,一面大纛獵獵招展
千余名好漢不招而至
大小上百戰
無一不令敵人聞風喪膽
他的名字,似閃電劃過陰翳的天幕
傳聞在異鄉消逝
雖曾遭遇無良者污名
但南鄉的山水記得,百姓的口耳傳頌
(2025/6/22,衡南縣柞市鎮)
夜訪安徽百歲抗戰老兵馬玉偉
聽人說,您來衡陽尋訪
抗日舊戰場
素不相識的我,忽然間
心念一動,似乎我們前生有約
非得去看望一下您老人家
再過兩天,就是您103歲生日
活到這個年齡,真不容易
我見過的抗戰老兵,不可謂不多
而您,是我至今見過這支隊伍中
最高壽的英雄
多么遺憾,晚生如我,沒有趕上
黃河怒吼、長江流淚的年代
沒有成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一員
而我,又多么慶幸,能夠生活在
您和戰友們誓死保衛的中國
衡陽保衛戰,雖然已經過去79年
而您的血,還是熱的
您的雙手,依然十分有力
您的形象,完全符合我
對民族脊梁的想象
請收下我的一點小小心意吧!
我與您的兒子同齡
請允許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
尊敬地稱呼您一聲
——父親!
(2023/5/8夜,衡陽神龍傳媒賓館)
詩人洛夫的抗日生涯
誰能料到,南來北往的平安客棧
有一天,只剩下一堵殘墻
衡陽城,完全成了一片廢墟
所有的財產
都在戰火中化為烏有
戰爭的創傷
深深烙印在每個衡陽人的心底
十六歲的少年
被鬼子抓夫的屈辱
更激起無法遏制的國仇家恨
那年的雪,比往年要厚
那年的天空,也比往年陰霾
從殘磚破瓦縫隙中
冒出來的荒草
點燃了暗夜中的抗日星火
加入游擊隊的莫運端
與許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一樣
沒有制服,沒有武器,更談不上薪餉
天天吃紅薯和南瓜
卻懷揣著滿腔的愛國赤忱
多少年后
衡湘大地上
依然流傳著詩魔洛夫
勇闖敵穴
雪夜奪槍的驚心動魄
(2025/8/15,衡陽)
訪茅洞橋抗戰老兵陳詩祥
栗江,把銅箔般的冬陽
疊進清逸村的田埂
觀音堂的野鶩
翅尖掃過的波紋
正洇開鄉老口中的暗哨
在此之前
我肯定在圩場上見過他
只是誰能料到
他,就是那類傳說中的人物
蟄伏于茅洞橋鄉間
國難當頭時,忍饑挨餓的少年
穿著一身大了半號的軍服
目不斜視地走過長廊
皮鞋踩在水磨石地上的聲響
混合著特工部門的電報和談話聲
桂林的月光,隱逸了
柳州的霧嵐,蒙蔽了
黃沙河槍炮聲中
順著褲管,流成一條細河的
是中國軍人的熱血
待他把軍裝穿妥
再把軍帽,輕輕扣在稀疏的白發上
整個人
忽然變了模樣
就像蒙塵的槍膛,被戰火擦亮
(2018/11/17,茅洞橋)
致百歲抗日老兵宋其祥
與總書記最后握手的這雙手
曾在衡陽保衛戰中
緊握過
打擊日本軍國主義的鋼槍
——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
在烽火連天的民國三十三年夏日
您,曾是一名慷慨赴死的戰士
最終,卻活過了一百周歲
可能連自己都沒有想到
——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
相比所有國軍兄弟,您是最幸運的
因為九三大閱兵
全世界
都知道了中國力量,和您的尊姓大名
(2025/9/3,衡陽)
甘建華,湖南衡陽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理事,張家界國際旅游詩歌協會副主席,中國詩歌學會2021、2022、2023年度優秀詩人。著有《甘建華地理詩選》,配套出版《山程水驛識君詩——甘建華地理詩大家談》,主編出版詩歌選本專號多種。